影響早年無數殭屍片的一代大師喬治羅密歐久違二十年再次拍攝正宗續集,這部【活屍禁區】創下了他生涯六部同類電影的最高票房效益(本文的數字暫不計算通膨,另外1979年的【生人勿近】取得了最佳評價),卻仍不敵柴克史奈德翻拍的【活人生吃】(票房更勝舊版,而1968年僅花10萬預算的【活死人之夜】是其類型的成本最低,投資最高的是【末日之戰】,至於喬治羅密歐靈感來源的【我是傳奇】則最賣座),事實上我也認同柴克拍得較好。
- Oct 31 Sat 2015 15:38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活屍禁區》( Land of the Dead )
- Oct 25 Sun 2015 16:57
爛蘋果中的好蘋果《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
原本麥可貝在【變形金剛3】殺青時便宣佈自己不再執導相關的系列電影,卻在沒多久食言而肥,令身為影迷的我瞬間對新推出的【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喪失熱忱,他為了取得拍攝【不勞而禍】的資金只好勉強答應片商接了這部續集,但個人反胃的原因不只這個。
- Oct 18 Sun 2015 22:47
原來曼恩博士就是這樣撐過十年《絕地救援》(The Martian)
想當初雷利史考特為了【絕地救援】而延遲【普羅米修斯】續集的拍攝,影迷們都十分不解,但在這之前的【銀翼殺手】也同樣是小說改編,因此並不稀奇,倒是認為馬鈴薯的設定太扯,上映後大家才過不到一年就看到莫菲和曼恩博士又共處於同個銀幕中,而將其戲稱為是【星際效應】前傳,多數人質疑主角還在穿同一套戲服,認定他因人際關係不好導致被丟包也懶得救他,但觀影途中仍可感受出兩位飾演的角色與該片不同,且以雷利這樣的接案心態(如何判斷?因為他從別人手中接棒,且主角早已底定)來說已經非常優秀,預言了火星有水、移民外星的可行性。
- Oct 15 Thu 2015 22:59
無腦笑點搞得我《一個頭兩個大》(Me, Myself & Irene)
十五年前,台灣廣電局的片名翻譯真的是創意一流,比起美、中、港更具深度,以成語為靈感的【一個頭兩個大】除了可代表角色的棘手,也能解釋成同一個腦袋住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另外片名和海報也達成吸睛功用,但除了這點,本片無論是乏味的反派還是取名為“Bull Shit”的角色都令我大翻白眼,長大後的黑人兄弟(其中一位由安東尼安德森 飾演)也頗不蘇胡。
- Oct 13 Tue 2015 15:22
原來在太空也會抓交替《撕裂地平線》(Event Horizon)
在愈來愈偏向娛樂化的【惡靈古堡】系列挑戰觀眾眼球後,我欣賞起保羅安德森的早期電影【撕裂地平線】,試圖找出他特立獨行的一面,即便演員山姆尼爾與【侏儸紀公園】的角色太過神似,但整場太空災難至少呼應了片頭所做的惡夢。
- Oct 12 Mon 2015 08:04
曲終人散的《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去年年底作為最終章的【哈比人:五軍之戰】的上映,替中土世界的故事劃上句點,為此今年寒假我還應景的去了趟紐西蘭北島參觀了拍攝場景—亞歷山大農莊,此時電影中的畫面一一湧上心頭,帶領我進入一場電影的回憶。
- Oct 07 Wed 2015 15:10
天才總是與眾不同《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班尼迪克康柏拜區在【模仿遊戲】中的表演雖然與【新世紀福爾摩斯】的角色形象重疊過多,但也因此讓他首度提名奧斯卡影帝,電影描述1951年電腦之父―圖靈吃下氫化蘋果自盡前的最後時光,讓他像是白雪公主一般死的美麗,他善用自己研發的測試將自己偽裝成異性戀,不過性向改造背後的節操就與古人司馬遷沒什麼不同,另外同樣入圍的綺拉奈特莉飾演一位超齡體貼的淑女粉絲,甘願壓制自身肉慾也不願離棄(這種好女生哪裡找?),兩人光是病入膏肓與怒賞巴掌的片刻便展現出高超演技。
- Sep 24 Thu 2015 22:59
陪伴才是真正的療傷《大英雄天團》(Big Hero 6)
自2009年收購漫威影業以來,迪士尼公司一直替其漫畫品牌找尋合適的題材結合自家最擅長的3D動畫,卻在五年過後將冷門而不起眼的【大英雄天團】選為藍本改編,果然慧眼識英雄,它與【星際異攻隊】【蟻人】得到了跌破眼鏡的佳評,如今這個獨立作業的電影工作室卻仍受限於迪士尼公司,也令人不禁好奇“有天漫威的勢力和資產能夠自給自足,那麼【大英雄天團】以及所有一到三階段的電影是否會面臨索尼兩版【蜘蛛人】一樣的重啟命運?”。
- Sep 24 Thu 2015 22:30
得不到就毀了你!《王牌特派員》(The Cable Guy)
多數觀眾雖然普遍認定金凱瑞是個無厘頭與演技並具的成功演員,且在當代人氣不墜, 但我倒是覺得他的演技多半流於浮誇(【楚門的世界】是個特例),尤其在【王牌特派員】中的表演更是毫無突破。
- Sep 20 Sun 2015 20:29
當暴力無孔不入《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三十多年前的【發條橘子】因赤裸裸的將暴力因子呈現而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劇本與剪輯,因此才使小說重新受到重視,縱使理念相左的原著作者(這不是一、兩天的事)認為罪犯應如發條般必經直線行走才能達成穩重,我則與庫柏力克持相同意見,社會也有愈走愈歪的老大徒傷悲。